1古本竹书纪年引言:《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纪年”,是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一部魏国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地下出土的第一部史书,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直到公元 281 年(晋武帝太康二年)的西晋,一个位于今日河南省的战国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之余,亦同时让墓里的大批竹简出土。当时晋武帝非常重视此事,令荀勖、和峰等人整理成本。荀勖、和峰的整理本一直流传至宋代,不幸再次散佚。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都是根据《竹书纪年》残文辑录而成,有《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两种。今本隐瞒了辑侠本的真相,企图以样侠本充为原本;而古本则以忠实的态度逐条注明样自何书。《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以这部书为线索,在古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譬如,《史记》记载尧舜禹之间通过禅让来传位,而《竹书纪年》却认为舜和禹都是通过政变夺取王位。研读先秦文化,竹书纪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五帝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山海经•海内经》注。)帝王之崩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国维案:此昌黎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太平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郡中竹书”云云。今《抱朴子》无此文。)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路史•后纪》六。)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帝尧元年丙子。(《隋书•律历志》弓 I,丙作景,避唐讳。《路史•后记》十引,无帝字。)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五帝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十七。)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鉴外纪》一注引《隋巢子》、《汲冢纪年》。《路史•后纪》十二注云《纪年》、《墨子》言“龙生广,夏冰,雨血,地坼及泉,日夜出,昼不见”,与《外纪》所引小异。)夏后氏禹居阳城。(《汉书・地理志》注、《续汉书•郡国志》注。)黄帝至禹,为世二十。(《路史•发挥》三。)国维案:此亦罗长源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八十二。)启启曰会。(《路史•后纪》十三“启曰会”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