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探究式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单个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但自然界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物体在受到其他物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物体有作用,牛顿第三定律就是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只有充分地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比较全面的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在“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二级主题下对本部分内容要求是“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中,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五节,前面是静力学、运动学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后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共生共灭、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性质的学习,其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客观、辨证地评价周围的事物,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首先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入手看牛顿第三定律的地位,然后看物理课程标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要求,最后从教材体系安排分析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有利于全面准确的理解和真正弄清楚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如本节教学难点的确定),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之前,已经学过几个具体的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又刚刚学过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这是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不够深刻,不明确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意义,而且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形成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在分析拔河比赛时,想当然的认为:胜方之所以会胜是由于施加给另一方的力大于另一方施加给自己的力,也就是混淆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如果不创设便于学生感受和理解的情境,学生经过努力的记忆,可以背诵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但是并不能转变学生已有的错误认识,理解不透彻,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出现错误。牛顿当年也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因此,教学中应该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转变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混淆在一起形成的错误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3)能正确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1)在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2)在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释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树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过程中,体会对立统一的思想。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实验探究等。六、教学器材PPT演示文稿,带发条的玩具车,纸板,条形磁铁两块,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一个,自制小火箭(气球、支架台、吸管等),旱冰鞋,力传感器组件、数据采集器及配套计算机设备等。七、教学过程(一)通过生活实例,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事件1】教师总结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单个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回忆力的定义,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出今天要学习的牛顿第三定律就是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遵循的规律。【教学设计说明】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已有知识是进行新知识意义建构的基础,通过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入下面的新课教学。【事件2】教师展示自制“小火箭”、两个气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