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民主政治进展中的公共理性及其培育问题讨论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讨论题目:中国民主政治进展中的公共理性及其培育问题讨论讨论背景和意义: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中,民主政治一直是人民所期盼的政治形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动了政治生态的变化。然而,中国的民主政治却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公共理性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共理性是指个人在公共领域中运用理性思考、推理和论证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公共理性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公共知识和公共舆论的形成不仅需要个人的可能性和愿望,也需要公共机构和公众媒体的广泛参加和投入。但在中国,公共知识和公共舆论的建立偏低,尤其是被私人控制的媒体无法实现自由、公正、平衡的报道,制约了公共知识、公共舆论的形成以及公共理性的培育。本讨论旨在探讨中国民主政治进展中公共理性及其培育问题,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讨论目标:1. 分析中国民主政治进展中公共理性的重要作用。2. 探讨公共理性的内涵和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宣传教育提供依据。3. 分析中国目前存在的公共理性培育问题,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的进展提供参考。讨论内容和方法:1. 公共理性的概念和作用。2. 公共媒体对公共理性的影响。3. 公共理性的培育途径和方法。4. 对比讨论:国内外公共理性的形成和进展现状及其原因,探究国际经验变革与民主治理融合的可能。本讨论采纳文献资料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深度访谈等多种讨论方法,综合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讨论限制:本讨论主要限制在国内的范围内,假如能够从更宽阔的视角出发进行讨论,将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预期讨论成果:本讨论将深化探讨中国民主政治进展中公共理性及其培育问题,揭示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有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展。参考文献:1. Berger, P. L. (2024). Public Spaces and Democratic Culture. Grune & Stratton.2. Bohman, J. (2024). Public Reason & Democractic Legitimac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3. Habermas, J.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oston: Beacon Press.4. Rawls, J.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