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良渚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开始良渚文化在近年出镜率颇高。这一距今 5300〜4300 年的考古学文化,曾经在今天的苏南、上海、浙北地区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在 5 月 15、16 日评选出的“2015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竟同时有两项与良渚文化有关的发现赫然列于榜单,分别是江苏蒋庄遗址和浙江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新石器时代的同一种考古学文化,同时有两项发掘成果入选“十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之前的 5 月 13日晚,“渚水萦回一一 2015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良渚文化专题”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江苏蒋庄遗址、浙江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及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的发掘者就遗址的发掘情况和意义做了精彩的报告。这三项发现均入围“十大”25 项初选榜单,而且都与良渚文化有关。笔者听取完报告后的感受是,“江浙沪包邮区”的考古工作者此番集中亮剑,样样都是干货,但可惜两天后的“十大”必然有两项是失意者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向来强调时代与地域平衡的“十大”最终选择了其中两项,足见良渚文化近年的新发现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从“文明曙光”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如果从 1936 年施昕更发掘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算起,今年正是良渚文化发现 80 周年。在 20 年前,人们对良渚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尚犹豫不决,如石兴邦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 6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总结时概括为曙光论、文明形成论、未定论。当时除了张忠培、严文明等学者,很少有人强调良渚文化已经明确跨过了“文明”的门槛。当时对良渚文化的流行表述是“东方文明之光”或“文明曙光”,虽然不否认其成就,但也只是肯定它是曙光一缕而已。良渚文化的 80 年发现史,是不断刷新认识的历史。二十载过去之后,画风突变,大家对良渚文化的推崇似乎无以复加。2010 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 12 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良渚遗址加快推进“申遗”的工作,国家文物局如此定位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由于现代以来疑古思潮的冲击和国外学者的质疑,曾经作为常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似乎变得底气不足,而 21 世纪以来逐步推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扮演着通过考古学回溯中国文明发生及早期发展的角色。正在实施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即将良渚古城及之后的陶寺古城作为早期国家的实证,认为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