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李金杰语文实施分层作业,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个性,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后质量检验的载体,这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相当普遍了。我也在尝试分层作业,也由此在反思几个问题:一、如何改变学生及家长对分层作业的错误认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作业,一部分学生只要十来分钟就可以完成;而还有一小部分则要写上半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久了,耳边就会得到家长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优生的家长说孩子作业少了,起不到拔高的效果;后进生的家长质疑老师布置作业的能力,不然怎么会花那么多时间做作业成绩却上不来?如何改善和平衡学生之间的这种差距呢,我认为实施语文分层作业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于是,我也开始对班上 43 位三年级学生试行分层作业。可马上就有家长开始向我反映:这是在用作业给孩子“划等级”,他们很难接受这种不平等的教育。经他们这么一提醒,我也意识到如果这种做法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发展下去的后果是很不乐观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和家长理解我们的这种做法呢?我想首先还是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完善作业分层制度。其次,只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才能引导他们客观地去对待这个问题。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的反应、注意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一定的差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反应快的学生接受能力也较强,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课后就可以增加一些识字量和词汇量,为今后的阅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我只能更关注于当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一点提高要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不让他们感到太大的压力。压力过大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是,不管我们怎么分层,基础的课堂传授内容是绝对不能打折的,不然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是一张白纸,对于学习还没有太大的喜欢和讨厌的区别。所以我们要尽量保护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二、如何完善作业分层的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业上学生应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自己选择的,才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好。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因为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学生不会选择或选择不好,于是往往会指定让一部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让另一部分学生完成另一个作业。这样做法的理由是:可以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分层,较差的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一般的学生能完成提高性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