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 512 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奔祖。(一)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全胜"为上,“破胜"次之。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楚国强大,宋国弱小。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依仗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墨子•公输》),迫使楚王放弃了侵宋的计划。“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虽然也是不战而胜,但是较之于“伐谋”要欠缺一些,因为外交活动比较费力、费事。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战国的合纵连横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安危。(二)孙子善战思想的核心,是以小的代价赢得大的胜利孙子的胜负观,除了“全胜"之外,就是“破胜”。“全"是政治解决问题,“破”是战争解决问题.“全"是不流血的战争。“破”是流血的政治。孙子虽然以“全胜”为其最理想的战略追求,但是他的十三篇中,百分之七八十的篇幅是论述的“破胜”之法。用兵打仗,毕竟是《孙子兵法》的主体内容。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是孙子对交战而胜的追求.孙子关于用兵打仗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追求一个“善”字。“全胜”是追求“善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