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统计学院学年论文二○一五年六月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讨论 摘要: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不同地区之间平均期望寿命最大可差 10岁。文章从环境因素,日常生活方式,医疗条件三方面选取了十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来讨论影响人均寿命的显著性因素。文章得出结论,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以及饮食习惯对人均寿命产生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人均寿命相关性分析 线性回归 人均 GDP 教育水平一、引言人均寿命主要用平均人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衡量。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已经活到一定岁数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进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联合国千年进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计算一些国际对比指标比如人口质量指数 PQLI,人类进展指数 HDI 等的基础。温家宝总理曾经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目标。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压力最大的进展中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迅速进展,人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医疗技术和条件的空前完善和提高,使得人们的人均寿命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40 多岁增加到近年来的 70 多岁。中国的人均寿命在不断的增长,但新阶段的人均寿命水平在全球仅排第 80 位。由卫生部 2024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战略讨论报告》指出我国东西部人均寿命相差 15 岁。由此可见,提高中国人均寿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个任务在现阶段还很艰巨。因此,充分了解中国人均寿命的因素并进行定量分析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并且可为制定提高人均寿命的措施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社会经济进展和提供民生福利提供参考依据。二、文献综述 影响我国人均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经济进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我国现在对人均寿命的讨论并不多。乔轶娟(2024)以全国 31 个地区数据为基础,选取了经济,卫生,教育等十多个因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均 GDP 和出生率这两个因素最显著。郝勇(2024)通过对影响上海人均寿命与综合环境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讨论了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其中作者引入了人居用水量这一因素,并得到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