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陈颢昆明市博物馆外销瓷是中国古陶瓷讨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2024 年 11 月,在漂亮的海南省万宁市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海南省文物局主办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从南海出水古陶瓷引发对中国外销瓷的历史、时代、窑口、外销港口、路线及中外陶瓷技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影响等方面,展开了深化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笔者就上述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以供读者参考。人物凤尾樽东海平潭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清代康熙青瓷 一、外销瓷的历史年代 外销瓷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主要以陆路运输为主。 唐代,中国陶瓷由海上陶瓷之路远销世界各国,其外销瓷主要是以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或青瓷和越窑青瓷为主。唐朝统治者对扬州的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唐文宗(827~840 年)时曾下诏: “南海番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人恩,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番客,宜委节度观察使长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当时对海外商人来华贸易实行保护和奖励政策,从而促进了随后的瓷器贸易昌盛与进展。 宋、元时期,随着航海业的进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中国陶瓷的外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宋、元时期的外销瓷以龙泉窑系青瓷为主,其次是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也大量用于外销。另外,还有磁州窑系、耀州窑系、建窑系瓷器及福建、广东沿海专烧外销瓷的瓷窑产品。 明代尽管一度实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海”,但中国陶瓷的输出并不曾停止,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进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诸国。 明中叶以后直至清代,很多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或订购瓷器,而且数量之大难以想象。明、清时期的外销瓷主要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和釉上彩瓷。许多瓷器的装饰图案是根据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题材大致包括纹章(又称徽章,见图八)、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见图九)、动物花卉等。清康熙年开始,一种以景德镇生产的素白瓷为胎,在广州加以彩绘的“广彩”即属于这一类。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和欧洲瓷业的进展,特别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造成社会动乱,中国瓷业生产每况愈下,瓷器的外销也就衰落了。 二、外销瓷的主要窑口、外销国家、外销港口 (一)、根据现今的考古讨论资料记载,生产外销瓷的主要窑口包括长沙窑青釉彩绘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白釉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