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二中 高一一部 生物备课组 1 高一生物 BCA 教学案 主备人:邓宝媛 审核人:常顺利 使用人:__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__ 编号:14 课 题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4.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习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 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B 案 反思提升 使用说明:①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以下内容。 ②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预习学习内容】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______。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就 会加剧,这样种群的____就会降低,______就会升高。 1.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_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环境容纳量:在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___” 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______。 【预习自我检测】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假如在现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 3 次,则一昼夜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 ) A.23×24 B. 3×24×2 C.23×24 D.3×224 2.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