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 .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4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从文中提取信息。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 .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 .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