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总绪1•古代文学史总体特征:①历史:源远流长②作品:浩如烟海③作家:灿若繁星④观念:关乎“经济”⑤艺术:长于抒情2.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1)史前文化与口头文学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文学:上古歌谣、古代神话(2)书写文学的萌芽:① 书面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金文、《易》卦爻辞② 书面诗歌的萌芽:甲骨卜辞、金文、《易》卦爻辞韵语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时期文学① 诗歌:《诗经》② 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4.战国文化与战国文学① 诗歌:楚辞② 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第一章上古歌谣与古代神话一、上古歌谣1.《候人歌》:“候人兮猗”2. 起源: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只能作出形象解释3. 基本性质: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以对世界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通过不自觉的集体创作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口头部落故事,它以想象、幻想的方式和超自然的形象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②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民族精神③ 从思维方法角度看:比拟类推4. 中国创世神话为何迟至三国才见诸文字记载?受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世神5. 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思想影响① 探索现实的忧患精神② 博大坚韧的抗争精神(2)艺术影响① 奇幻神异的浪漫精神② 悲壮崇高的美学精神③ 题材与原型的传承④ 诗性思维的启迪第二章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文学的萌芽1. 萌芽状态的散文①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② 钟鼎文③ 商周之际《易》卦爻辞・区分《易》《周易》与《易经》《周易》:相传系周人所作,故称。一说周系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称。《易》:《周易》之简称,“易”有“变易”“简易”和“不易”诸义。《易经》:广义,即《周易》;狭义,特指《周易》中与《传》(《易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易经》+《易传》=《周易》2. 萌芽状态的诗歌:甲骨文、金文、《易》卦爻辞之韵语•第三章《诗经》一、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文化土壤与文学风貌(一)从“神本”到“人本”1. 西周:礼乐文化建设与小一统的“前轴心时代”2. 春秋(前 770—前 476)“礼坏乐崩”与“轴心时代”的来临3. 制礼作乐对文献制度萌发的刺激、对经典文献生成的推动•讨论:春秋为何依然是“礼乐时代”?A“周礼尽在鲁”B 尊王攘夷:多极均势下的争霸策略C 宗族斗争留有余地(二)战国“士文化”与战国文学风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