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教案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一) 交往及其结构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没有交往,就不可能形成直接的人接关系。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互相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1. 信息交流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过电脑网络,从而有力的改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2.动作交换 人在交往中还会通过无意识的动作泄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即所谓的”人体语言”。又称“体势语”。 1. 相互理解 交往中相互理解,是交往失败的关键。 相互理解包括三个方面,即意义理解,情感理解和动机理解。互相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水平和交往经验。 (二) 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叫做人际吸引。人际喜迎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 影响人际喜迎的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等。 1. 空间距离 2. 交往频率 3. 仪表风度 4. 心理品质 5. 特点相似 尤其是相同的价值观表现出的吸引力更大。 6. 特点互补 人际吸引的诸因素并不是绝对的和孤立的。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其关键在于人与人之前共同的价值观、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也在于人际交往中双方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二、班级人际关系 正式群体。心理集体。非正式群体。 (一) 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1. 教师的主导性 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觉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2. 学生的全员性 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 3. 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低年级学生较侧重于师生关系,教师的权威性对儿童的影响较大。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逐渐把同学关系放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上。 (二) 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 它们是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1. 规范 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错的集体期望。 2. 心里相容 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人们互相了解;其次,成员之间善于运用正常的方式;第三,表现在成员们都在自觉地维护班集体。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班级共同活动顺利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3. 舆论 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舆论造成对人的压力,因而也就能约束每个人的言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