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 XX 市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但是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影响,流动人口在生活、就业、社会福利及维权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分别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民间救济、法律援助和监督管理 11 个方面,对 XX 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关键词]XX 市;流动人口;社会救助 [ 中图分类号 ]c91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2-0146-03 [作者简介]蔡雯(1991-),四川遂宁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陈靖琪(1993-),深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曾凡君(1993-),湖南湘西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李斌(1991-),辽宁沈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XX 市 流 动 人 口 的 社 会 救 助 体 系 研 究 ” ( 项 目 编 号 :201410173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我国目前城市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已趋于完善,但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社会救助制度严重依附于户籍,这为流动人口获取社会救助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4》,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 245亿,超过人口总量的 1/6,而在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中,农民工占主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让他们在医疗、养老、就业和住房等方面享受与拥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社会保障,是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XX 市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现状 根据 2014 年国务院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本文把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分成 11 个方面,分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民间救济、法律援助和监督管理,分别从这 11 个方面对 XX 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最低生活保障 从 XX 市现行的低保制度来看,最低生活保障主要针对本市户籍居民。根据 2004 年 1 月 1 日 XX 市实施的《XX 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XX 市行政区域内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含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