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试行) 2018-2019 学年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及犁倭镇中心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 重 学生对 生活的感 受 和体验 ,形 成 学生勇 于 实践的意 识和善 于 实践的能力。同 时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 究 性、合作性,使学生在 丰富多彩 的探 究 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探 究 ,学会合作,形 成 发现 问 题 与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 二 、实施目标: (一)总 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 在 让 学生获 得亲 身 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 与丰富经 验 ,加深 对 自然、社会和自身 内在 联 系 的整 体认 识,培养他 们 对 自然的关爱 和对 社会对 自身 的责 任 ,形 成 从 自己 的周围 生活中主动地发现 问 题 并 独 立 解 决 问 题 的态 度和能力,发展他 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