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学习质量检测试卷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学习质量检测试卷一.1.(1)戍鼓断人行(2)鸡声矛店月(3)怀旧空吟闻笛赋(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7)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A3.(1)ruì脊(2)AB(3)你是一首诗寄寓着多少游子深切的思念或:你是一幅画描绘出多少岁月沧桑的印记二.(一)4.B5.一个积极、乐观、执着的诗人形象。(二)6.D7.(1)明亮(明媚)。(2)热闹(热烈)。(3)有一股扑面的民风(有种民间的亲和)。8.是为了与洋红形成对比,突出洋红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洋红的喜爱之情。9.示例一:孩子出世,用洋红染喜蛋。示例二:乡下外婆,用洋红染尿布。示例三:奶奶用洋红为小鸡做标记。示例四:齐白石画画,最爱用的颜料是洋红。示例五:“我”穿洋红色的开衫,特别入画。(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10.(1)夺:胜过。(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鸡被染上洋红后显眼、活泼可爱的样子,流露出作者对洋红的喜爱之情。(三)11.扒香椿吃香椿1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13.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14.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15.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四)16.D17.让孩子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18.放第③段比较合适。因为第③段阐述了多读多记对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的重要作用,而这句话也正阐明了这一观点,把它作为本段的道理论据,可增强说服力。(意对即可)(五)19.C20.青春难免失败,要相信未来;青春易逝,要知道珍惜。(意思对即可)21.增加新诗在教材中的比重,提高其考试的分值;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所选的新诗要与中学生的意识、精神、心理情感和生活经历相契合;增加教师的新诗阅读经验和相关学识素养。(能提到三点即可)第一次月考学习质量检测试卷一.1.(1)边秋一雁声(2)寒林空见日斜时(3)欲为圣明除弊事(4)晨起动征铎(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6)雾凇沆砀上下一白(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B3.(1)①yú②囊(2)甲:B(“荣华”意为“开花”,引申指人之显贵,如富贵荣华;“繁华”意为“繁荣热闹”,与“城市”相对应)乙:A(简析:“泛滥”的本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在此形容“情感的浓郁”;“泛散”意为“分散而不紧凑”,不符合语境)(3)那条路上始终有最美的风景。二.(一)4.A5.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二)6.(1)格外(特别、尤其)(2)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这(4)遮阴纳凉7.C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我来到这里,喜欢这个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安恬闲适的风俗。9.乐其岁物之丰城安此丰年之乐与民共乐参考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三)10.C11.①“闯”是猛冲,突然直入的意思,说明瓮在院落中十分显眼,表现了堂哥对瓮的感情之深,也暗示了曾经瓮在农家的重要地位。②“只能”一词说明了瓮已基本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表达作者对农村的传统习俗的消失的担忧。12.过去“瓮”有存水、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