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纲教育”在腰鼓拓展课教学实践中渗透如何积极响应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号召,切实贯彻“两纲教育”的精神,并将其真正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每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此都必须要认真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担任拓展课教学的教师,这几年,我在腰鼓这门拓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尝试和努力,有付出,也有收获。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个案,对“两纲教育”在腰鼓拓展教学实践中渗透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一、腰鼓这门拓展课程的特色与教学实践腰鼓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研究表明,腰鼓最初是人们在庆祝丰收时,表达喜悦心情时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其表演形式以多人或群体为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演出氛围。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将其作为日常娱乐健身活动之一。在上海市,腰鼓运的开展也非常普遍。不论晨钟暮钟,还是茶余饭后,在大小公园、街头巷尾,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击打腰鼓的身影。腰鼓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炎黄子孙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腰鼓有欢快的音乐伴奏与锣鼓齐鸣,可以轻松随意之中,显著增加人的运动量,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呼吸系统,调节和改善人的精神和情绪,使人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实际上,腰鼓的作用远不仅仅停留在健身方面。腰鼓首先是一种集体活动,表演中的各种造型需要所有表演者共同参与、彼此合作,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因此,通过打腰鼓可以培养所有参与者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学习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能。而经过刻苦排练之后的舞台表演,又可以使一般没有登台表演机会的普通人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充分的展示自己,分享那份属于自己的欢呼、鲜花与掌声,这可以极大的增强全体表演者自信心。反过来这种自信又会增加他们在前期排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这和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颁布的“两纲教育”的精神内函实际上是一致的。学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但手活灵活、步法轻盈,而且动作奔放,节奏感强,非常适合表演腰鼓这种种欢快奔放的集体运动。因此,在学生中推广腰鼓这项运动,可以很自然的将“两纲教育”融合其中。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我的积极倡导下,经校领导批准,我校从2000年开始在四、五年级的学生试点开展腰鼓训练,取得了较为明鲜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从2003年起,腰鼓这门拓展课程推广到全校所有年级,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此外,一批热爱腰鼓的学生,成立了专门的腰鼓社团,我们在一起定期排练,在学校有重大活动的时候汇报演出,也经常有机会到其他兄弟学校或区里面汇报演出。腰鼓,已经成为我校众多拓展课程中很有特色的一门课程,成为我校对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实践证明,腰鼓的学习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教学和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二、生命教育在腰鼓这门拓展课中的渗透1、在腰鼓拓展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面对困难,进而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我校开展腰鼓课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二到五年级学生,意在提高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而腰鼓并非体育课,其刚中有柔,带有舞蹈的美感,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无法替代的。让学生离开书本,到操场这宽松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学生抛开压力,继而自然就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腰鼓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勤学多练是最主要的途径。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身体协调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很多看似很漂亮的动作,有些学生往往练很久也做不好,部分同学甚致因此失去耐心,这实际上是耐力素质不高的表现。为了帮助这部分同学提高耐力素质,我在每节课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注重加强耐力练习,往往自己和学生一起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的,增强他们的信心。在班里,有一个二年级女生对腰鼓表演很感兴趣,感觉很美观有给她很大的震撼。但真正进了腰鼓队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