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之二_ ---------------------------------------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中山路小学谢信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4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 1 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推断与思考。 2.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老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老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假如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日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识 1 米 1.估量 1 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沟通自己的身高)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 1 米 64 厘米,你能估量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 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量) 谈话:大家都想估量,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绳子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假如你觉得拉开的绳子的长够 1 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绳子)这段绳子的长正好是 1 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量,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 1 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 1 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 1 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