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征析论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教育公平性的评价是指人们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状态的基本判断,其基本内涵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是否有一种教育制度或教育形式可以为社会所有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职业、不同追求的人群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并基本和不断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呢?这种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在20多年前就已经诞生,这就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它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符合国情的新型的开放式的社会化、大众化教育形式。1988年3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该条例标志着从此公民自学成才的权利和机会得到了国家的制度保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也是一条重要的成才途径。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受国力和计划经济的约束,国家财政对高校发展投入较少,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或缓慢或停滞。在校生规模普遍较小,无法满足适龄青年求学深造的愿望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诞生,为被文革耽搁的一代人提供了接受开放式教育的机会,当时的生源接近80%都是在职人员;九十年代,当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高峰,升学矛盾突出时,自学考试填补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缺位,及时地满足了当时人们求学愿望,其规模得以迅速扩大。目前,上海市每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次将近30万;截止2008年底,专科毕业生人数超过13万人、本科超过3万人。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后,自学考试也逐步结合社会民意进行自身结构调整,正在成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首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没有招生计划数和录取分数的限制,专业覆盖面广,主考高校都是国家和地方的重点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普遍良好、公众信誉度高,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专业。目前,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了近百个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基础或需求来选择专业。兴趣和爱好是持续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上海有一批年过半百的自考生,他们淡泊名利、刻苦攻读,坚持自学考试,并乐此不疲,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习的过程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有了兴趣、爱好和追求,人们一般不会过多在意有多累有多苦。当然,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职业要求或追求,通过自学考试提高、拓展自己,以适应社会对在职人员的基本要求。自学考试的考生中已具有大学学历的考生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这种趋势反映了人们已经意识到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并采取了相应的方式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如已有外语专业大学学历的考生,再选择自学考试管理类的专业学习;或已有计算机专业大学学历的考生再选择法律专业学习等,不胜枚举。其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部分专业采取了学历证书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形式,为行业培养和鉴别急需人才。目前,上海市高教自考与行业合作的“双证书或三证书”合作专业,如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开设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专科、独立本科);与上海市统计局合作开设的调查与分析专业(独立本科);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合作开设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物流管理(专科、独立本科)专业,以及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合作开设的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独立本科)专业等。另外,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专科证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颁发的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全国电子商务高级职业证书”。这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学习和考试方式,不仅满足了学习者个人学习兴趣的需求,而且与考生的职业生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更有动力,社会所需人才得到更快、更切实地满足,这是一举多得的举措。第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社会信誉度高的教育形式。它主要通过统一的专业课程设置、统一的考试时间,并且统一命制试卷、统一阅卷和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