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中國度量衡的歷史綜述 « 於: 四月 12, 2008, 19:19:52 pm » 總論─中國度量衡的歷史綜述:《新編簡明中國度量衡通史》第一章 吳慧 撰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計算長度容積重量的事不時發生,由長度還衍生出土地面積的計算,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度量衡畝的問題。在今天要知道長度、容積、重量、田畝 的多少,只要用標準的度量衡器加以實際的度量、測定、清丈就是了,但是在歷史上度量衡器的標準變遷很多,這就不能以古時的尺,石、斤、兩、畝同今時來直接 進行對比。如古時常說男兒七尺之軀,現在人身高五尺多已經不矮,這是古尺短,今尺長所致。又如漢代壯勞力廩食標準每月原糧三石,數字看似很大.其實所謂一 石(小石)只及現在的二市斗,古今人的食量是差不多的。又如史籍常說“一夫百畝”,即一戶農民兩個勞力耕地百畝,平均每個勞力負擔五十畝.但古時尺較短, 畝也較窄,折合今尺今畝不過耕種十四、五畝,同近代北方旱地農民一家三十畝地一頭牛,每人種地十五畝相仿。還有漢代藥方每味藥用量常有。一兩以上至幾兩 者,殊不知那時的斤重比現時為小,稱藥的更是當時的一種小兩,更有其特殊性。總之,要進行古今對比,不瞭解古今度量衡的變化是不行的。這不僅是日常生活的 常識所需,更是研究歷史、探討問題之所需。如果要研究經濟史,研究各個時期每畝地的糧食產量以及人均糧食佔有量的變化情況,就必須先把歷史上度量衡畝的變 遷弄個清清楚楚,否則將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瞭解中國度量衡歷史的必要性。特別是在至今這個問題還沒有弄得很清,不少地方歧義很多,爭論很大的情 況下,先提出一些較少窒礙而較易被人接受的說法,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應該是值得一試的事。 一、度量衡的起源 要瞭解度量衡在歷史上的變遷,還得先從度量衡的起源說起。度量衡在中國起源很早。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較熟練地掌握建造房屋、製造陶器等 技術,這就存在著一個度量的問題。最早的度量工具,矩尺還有圓規,在距今六千年前便已產生。衣服的製作也需要有一把尺子,氏族內部分配穀物則需有相對固定 的量器,如陶製圓形的缽和碗即曾充當量器使用。商品交換,最初是不大計較,後來交換越益頻繁,私有觀念加深,論堆論件過於粗率的作法,已很難適應交易雙 l 方的需要而很易引起爭執,為了表示公平交易也要借助於度量衡器具,以知交換物品的長短、多少,輕重。至於土地,為了在氏族內部各家族之間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