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 7 讲 串讲 21.(·海南卷)19 世纪 70 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 90%,19 降至 38%左右,20 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重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构造的变化解析:由“近 90%,19 降至 38%左右”到“20 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重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出现的状况应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是丝茶出口下降,一种是出口没有下降,其他产品的出口迅猛增长。根据近代中国对外出口的状况,在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在西方的资本主义浪潮中,中国并没有出现具有竞争力很强的商品,因此只能推断中国丝茶的竞争力减弱,出口下降,故 A 项对的;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工商业的限制,与“重农抑商”不符,故 B 项错误;生丝茶叶的生产重要是靠商品农业,小农经济在其中所占比例不大,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故 C 项错误;生丝茶叶出口比重的下降,是经典的殖民地经济特征,完全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体现,无法进行产业构造的调整故 D 项错误。2.(·江苏卷)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B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老式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增进手工业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直隶玉田县地区日用品中洋货所占比重不少于 1/2,而雄县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老式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故 B 项对的,C、D 两项错误。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3.(·全国卷乙)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终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重要根据应是,中国( C )A.已完毕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所有完毕,故 A 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