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 俘 营 的 经 济 组 织 雷德福德 (R.A.Radford),英国军官,曾参加二战。1943 年被纳粹俘虏,并被关入战俘营。1945年获释,回到英国后撰写了本文,对战俘营中的经济活动作了生动的描述。 一.导言 即使考虑不寻常的经济环境,一座战俘营影射出外部世界的社会制度、观念和群体习惯也非同凡响。战俘营中的社会绝非寻常,但又异常重要。由于事关当下及此后的生存状况,战俘营组织及个中政治对战俘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战俘营的一般性。没有人会搪塞说,战俘营的事件仅对特殊的战俘营是重要的,人们对其的兴趣转瞬即逝。相反,战俘营相当重要,小小战俘营可谓见微知著的典型,相比鼓吹、夸大战俘营的重要性,低估它的意义带来的价值扭曲要大得多。人世间发生的事情关键都在于实践,而衡量事件对直接相关主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则须置入彼时此处的重要性标准加以考量。战俘们一方面会觉得,诸如罐装肉是否直接分发给人,还是集中加热过再分发等此类“鸡毛蒜皮”事情重要异常,另一方面却也没有忘却《大西洋宪章》1的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是社会组织的一个侧面,同群体生存的其他方面一样,任何战俘营中均可发现其踪迹。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努力攫取生活必需品,或甚至奢侈品,而是通过商品、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加以实现。对于战俘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交易规模很小,个人生活需要和愉悦也仅体现在诸如香烟、果酱、刮胡刀片、信纸等“微不足道”的商品上,但即使对已有三个月牢狱经历的战俘来说,理解个中产品需求的迫切性亦是相当困难,所以他们绝对不会是在“逛商店”。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经济活动之于外部世界的重要性相比于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这里几乎没有生产,正如前述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获得与战俘本身的努力并不相干,关键问题在于交换和交换的媒介。战俘营当然不能和充斥熙熙攘攘小贩的街道市场相提并论,却也绝非就是一家人围着饭桌进行惯常交易那么简单。 当然,诸如娱乐、游戏、文学理论旨趣及谈论“其他世界”等等,对正常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确实比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但是,若是由此也低估经济活动在战俘营的重要性,那则是大错特错了。每个人都得到大致等量的生活必需品,个人偏好通过交易得以表达,舒适感也得以增加。所有人都曾参与过交易这或交易那,而大多数人更是经常进行交易。 虽说,战俘营提供了简单经济的生动范例,它也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