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多硬盘连接方法,也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硬盘“跳线法”。或许有的网民初听“硬盘跳线法”一词,所以,本人为了直观,也是为了引起网民对本文的中心内容“一目了然”。故,本文标题没有取名硬盘跳线法,而是取名:多硬盘连接方法。让网民从标题上就能:知其然、就知其所以然。书回正传,我们都知道,硬盘是电脑最重要的外置存储器设备[外置设备包括:光驱、刻录机、打印机、数码设备......等]。 随着 PC 技术的发展,低端设备的更新、“充电”,一台电脑中可能要安装多个硬盘、光驱及其它 IDE设备。如一条 IDE 数据线可以接驳两个 IDE 设备,而每台电脑中都可以有多个 IDE 接口。 因此,只有对每块硬盘设置好:主、从跳线后系统才能正确识别出来,跳线的插法很简单,就是将跳线帽插到不同的位置进行设置。其实,跳线就是一些电路的触点,你通过连接不同的触点,构成不同的电路,达到不同的要求。 目前主流的个人PC 硬盘接口主要有IDE 和 SATA 两种类型。IDE 硬盘后面的跳线的作用是可以把硬盘跳成主盘(MS),从盘(SL),缆线自动选择(CS)等。SATA 硬盘的跳线的作用是可以改变传输模式,如跳成SATA1.0(1.5G),SATA2.0(3G)等扩展规范。 着重说明:SATA 硬盘一般不用进行主、从跳线设置,只要插入相应的SATA 接口即可(一般主板上SATA 插槽数值较小的为主盘)。 硬盘常用的三种跳法。 一、跳在 Master 上为主盘 二、跳在 slav e 上为从盘 三、跳在 Cable Select 上会根据线的主盘进行自动选择。 综上所述,无论 IDE 硬盘或光驱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跳线设置,才能正常工作。不要小看了跳线的作用,如果跳线设置不正确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果新买的硬盘出现各种不可理喻的怪问题,如有时能启动有时不能启动,不能顺利安装操作系统、黑屏等,极有可能是硬盘跳线引起的,因为现在的IDE 硬盘与多年前的产品跳线方法不太一样:出现上述情况时,不要惊慌,这只是技术故障上出现了问题,不会损伤电脑硬件,只要重新正确设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老一代的IDE 硬盘,如上图中的昆腾火球,只有三种跳线设置:Master(主盘)、Slav e(从盘)、Cable Select(由硬盘数据线位置决定)。 近几年出的IDE 硬盘,以西数WD400 为例 西数WD400 上的跳线说明 新一代硬盘普遍像西数WD400 一样,有4 种跳线设置。区别是新的IDE 硬盘有两种Master(主盘)跳线方法(旧的只有一种): 1、Master w / Slave Pr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