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例分析——化脓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亦称细菌性脑膜炎,是由多种化脓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节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例进行简介。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重要临床体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本病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本菌为专性需氧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多不超过发病后 10 天。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重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小朋友发病率高,以 5 岁如下小朋友尤其是 6 个月到 2 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 11 月至次年 5 月,3月至 4 月为高峰。在流行年则发病人群可向高年龄组移动。 临床体现 潜伏期为 1-10 天,一般为 2-3 天。 (一)一般型 最常见。 1.前驱期 重要体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 1-2 天。 2.败血症期 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 40℃左右,伴明显毒血症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常有皮肤,眼结膜或软腭粘膜的瘀点,瘀斑。 3.脑膜炎期 重要是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烦躁不安,可因神经根受刺激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谵妄,神智障碍及抽搐。一般在 2-5 天内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瘀点、瘀斑消失,症状逐渐好转。一般 1-3 周内痊愈。 (二)爆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 24小时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 (三)轻型 病变轻微,临床体现不经典,(可有轻微上感症状,皮肤粘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培养可有病原菌。 (四)慢性败血症型 罕见。 试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多在 20×109/L 以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二)脑脊液检查 压力 kPa 外观潘氏试验白细胞数(×106/L)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