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定义:指那些组员间互相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构成群体必需具有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的与利益;群体内有互相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群体的分类:(一)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二) 组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组员视为楷模,在某些状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群体功能:执行任务、创导致就与满足组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增进的两个方面。群体规范:一种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组员应当怎样做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试验阐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群体的两个方面低限交往状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状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第二节 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干扰: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导致行为效率的下降。理论解释:增进简单行为他人在场 唤起 增强优势反应 减弱复杂行为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长而递增。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因此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测者与共事者的存在,可以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减少复杂作业的成绩,两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可以增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何可以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尚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第三节 社会懈怠社会懈怠:人在群体中,努力程度会有所减少。共同努力,个人的努力被混在人群中,无法被单独评价。(拔河,喊叫)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之间的关系。一旦受他人观测,个体的评价顾及会有所增强,就会发生社会助长。不过假如消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