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复兴之路 4 观后感 第 1 篇:复兴之路 4 观后感从 1976 年~1992 年,中国以思想解放为起点,经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农村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撕开了高度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上日程;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976,十年文革浩劫刚刚结束,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此时中国应该何去何从?这个时候,“两个凡是”的出台又让人陷入困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这时有一位老人站出来了。他以一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论证毛主席“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 1977 年的一场足球赛上,消逝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估量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1977 年秋天,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制度;几个月后,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 年 11 月,又发表了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演讲;1978 年 12 月18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0 年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进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农业的进展也为国民经济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这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这一年,中美两国的合作有了新的基础;这一年,中国开放的大门注定再也关不上。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1982 年,一个决定国家未来进展的重要命题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伴随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至今有无数人为之奋斗。 面对如今依旧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的话语同样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