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页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一、导入一)播放“居”字的字形演变师:同学们,由这个“居”字的字形演变过程,你想到了什么?“一个人住在屋子里。”“十口人住在屋子里。”“居然之家。”二)板书:吴音师:吴音是哪个地方的口音?生:师:是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处乡音就是一段历史。这故事,这历史,这文化,都化作了这一首首诗,一篇篇文三)通过词牌名和两段音乐的比较,引出课文。)幻灯出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师读全词,生读词牌名“破阵子”数遍。(显然,学生对这首《破阵子》是生疏的。加上这么大的场面,学生有些发怵所以开场的气氛略显沉默拘谨。))师介绍关于词牌名的文化常识:解读词时,看词牌可以了解这首词的节奏和内容。)播放音乐(曲名不详),呈现金戈铁马的音乐意象。(在音乐中,她情不自禁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总让我感觉像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家。呵呵〜)。再让学生交流感受。第页生:雄壮。磅礴。(答题的学生依然不多。她幽默地说:瞧战场的气氛把你吓的。那场面,让你此时无声胜有声!))播放另一段音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它和《破阵子》是一样意境吗?生:不。它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的。师板书词牌名“清平乐”,让学生联系刚刚听到的音乐和词牌名,读读这首词。二、初读全词,读出平仄韵味。)板书课题:村居。让学生联系村的偏旁和“居”字,说说仿佛看到什么。生……师:(接过学生的话)禁不住想起了高鼎的《村居》中,那般祥和、美丽的景象。(同学生一起轻轻吟诵)。)指名读,读准生字“媪”和多音字“剥”();指导学生读好上、下阙之间的停顿。师:你怎不读剥()呢?生结合“剥”()的字义说明理由。师肯定之。)配合手、脚的动作正确、流利吟诵全词,读出平仄韵味。师:古人读词,讲究“手舞足蹈”。手舞就是击掌。(指挥学生击掌吟诵一遍。果然,轻松欢快的味道出来了。师:这足蹈呢,就是踏脚。(指挥学生起立,手脚并用吟一吟。一拍、一踏,学生就放开了许多。第页而因了这整饬有韵的节奏,学生的吟诵也越来越有气氛。开场的拘谨气氛因此得到舒缓。)师: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学生在她的指导示范下,踉踉跄跄、战战兢兢地读起来。开始,孩子们显得很不习惯。后来就越读越有趣了。读熟了以后,我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