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家庭教育反思 家长教育孩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家长是否同意和有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笔者认为,要想在家庭教育中多“授渔”,就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做过分保护型的家长。过分保护型的家长,往往会事事替孩子“包办”。他们给孩子无限的溺爱,造成孩子“爱”的营养过剩,导致孩子的成长严重“营养不良”。这样的“授之以鱼”,易使孩子养成大事小事都靠家长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失去自我体验、自我动手乃至自我碰壁的锻炼机会,失去自我进展的个性空间,自然容易患上“成长软骨病”,缺乏甚至丧失自我独立意识和独立生存生活能力。 二是不能做过分干涉型的家长。假如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总是要求孩子完全根据家长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以家长的意志代替了孩子的意志。在这种教育状态下,孩子自然就缺少了思维的批判性,往往会无主张、无主见容易人云亦云、畏缩不前,更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三是不能做严厉惩处型的家长。家长假如动不动就对孩子严厉批判和惩处,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另一方面,在常常性、高强度的批判和惩处下,孩子的性格会发生扭曲,往往会变得冷漠、缺乏爱心,甚至误入歧途。 最后,“授之以渔”同样需要因材施教。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否认,那些培育出“哈佛女孩”“诗词达人”的家庭,都有不少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好经验,但他们的成功经验,只可借鉴,不能照搬。假如家长用培育“哈佛女孩”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效果可能不尽人意。 每个孩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但没有哪两个家庭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假如说家庭教育有什么智慧和艺术,那就是家长要多“授渔”少“授鱼”,要教育指导孩子想法子、找路子,并不是一味简单地帮助孩子“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