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观测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小朋友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详细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概念的一种措施。2.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小朋友科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措施和技能,并创设对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小朋友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多种工艺操作措施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对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措施."4.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小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多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小朋友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某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5.访谈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6.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原则加以辨别,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7.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对的解释学前小朋友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8.内容选编的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9.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小朋友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尔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10.社会资源:指学前小朋友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运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11.探究性教学: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小朋友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12.系统性原则: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详细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13.小试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小朋友运用某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措施。14.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小朋友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体现和互换。15.行为查对:是在观测前根据所需观测的目的,确定观测内容,并制定一种观测查对表。评价者根据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