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教学详案第二课时荷叶·母亲一、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段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二、初读感知(一)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菡萏(hàn)并蒂(dì)荫蔽(yīn)zǐ(姊)妹fù(覆)盖莲peng(蓬)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①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②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③攲斜:倾斜,歪斜。3.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二)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3.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即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三、合作探究1.作者围绕“红莲”描写了哪几个场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的这一伟大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乘凉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几句蕴含的思想感情。“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们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四、拓展延伸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1.说“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却又把“一只一只”小纸船“抛下在海里”,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答案:不矛盾。这样写形成了对照,暗示诗人的思念执着、深切。2.每天不灰心地叠船,希望有一只小纸船“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这样写有何用意?答案:作者冰心把对母亲的深情表现得强烈、执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3.诗的最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点明了(题旨)。作者通过(想象),假设母亲在睡梦中看见了一只小纸船,请母亲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这船载着她对母亲的(挚爱)和(离别)的哀伤。4.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什么?答案:(1)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作者通过小纸船寄托了对母亲的爱和思念。(2)小纸船就代表了作者自己,载着爱和思念,漂向母亲那儿。也表达了作者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一片深情。五、达标检测1.冰心(1900—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