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识字、多识字以促阅读 教育专家康宝灵曾指出儿童识字阅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识字读书,同步进行,偏重识字。 第二阶段识字读书,交替进行,双管齐下。 第三阶段读书识字,齐头并进,偏重读书。 而一年级学生正处在第一、二阶段的教学。在教学时,应把握这个尺度。在本套一年级的教材中,阅读内容多为诗歌和童话故事。这样的选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阅读,学生可在阅读中依据语言环境中识字,并从阅读中了解字义,并由此来教学生学词语、学句子。在阅读中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作者:vfdbg 转贴自:转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7-9-22 一、背景分析:根据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语文新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为“开篇阅读,识字起步”——字和在阅读中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形成了“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1958分散识字教学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其理论意义在于,它验证了分散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来看:到二年级结束时,小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回认读2000 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课内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尽早进入阅读,中识字”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中识字”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识字,具有独特的优点:(律;(2)、强调语言环境,促进儿童语言思维的发展。二、理性思考:面对“在阅读中识字”的新理念,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悉心疑,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利用各种途径学习。一个多学期的课堂实践,老师们欣喜之余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并加以诊断分析,总的来说出现如下一些问题:1、识字影响阅读:为了识字而使阅读教学变得支离破碎。过去集中识字的缺点在于没有把字放到上下问背景中进行记忆,与具体语言环境割裂开来,不便于学习掌握。而现在一些老师力求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基本原则,把识字教学拆分成了七八块,有的以小节为单位组织教学,更有甚着一句接一句组织阅读,苦心经营着识字。这种以牺牲阅读的整体性为代价的识字,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吗?2、阅读冲淡识字:为了阅读导致识字教学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随着识字量的加大、课文篇幅的加长、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识字往往受到了挤压。没有面向全体的大面积拼读,没有精确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