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掌握部分 1.评价工作的分级 生态影响评价包括的格式、内容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并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 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 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4.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表 1-1 评价工作级别(1、2、3级) 评价工作 工程影响范围 级别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 >50km2 20~50 km2 <20 km2 生物群落 生物量减少(<50%) 生产量锐减(≥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2 1 2 1 2 1 1 3 2 3 2 3 2 1 / 3 / 3 / 3 1 区域环境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绿地减少 1/2,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极差 2 1 3 2 / 3 水和土地 荒漠化 理化性质改变 理化性质恶化 1 2 1 2 3 2 3 / 3 敏感地区 1 1 1 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 1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走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以及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需要确定。 2对于 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 8~30km,2~8km和 1~2km。 熟悉部分 1.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 (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 (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现状评价要论证原有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能力状况并用调查数据予以证明. 3评价方法 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具体方法现附录 C). 2.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 1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 (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 (2)是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