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 2014 1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 2014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 te coronary sy ndromes,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 taneou s coronary interv ention,PCI)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和 P2Y12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作为两类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目前 ACS 和(或)PCI 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基石。研究发现,个体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差异与血栓、出血等不良事件显著相关。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了解个体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可能是提高抗栓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繁多且标准不统一,个体化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众多,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临床检测和处理仍无一致意见。鉴于血栓预防的重要性及其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陆续发表了相应的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诊断和治疗。国内随着PCI 例数的大幅增长,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此专家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 实验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性差异很大,低反应或无反应者经治疗后测得的相关实验室血小板功能与未经治疗者相近,故最早将其称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由于血小板功能受全身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非仅限于特定药物对血小板的直接作用,“抵抗”一词事实上是指药物不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点,所以用“抵抗”描述此现象并不确切。近年多以个体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降低或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 ity ,HPR)取代“抵抗”一词,但在许多文献中“抵抗”仍作为习语沿用。 现阶段由于检测方法多样,对上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或疗效多样性缺乏统一评价标准,通常是指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患者所产生的不同抗血小板效应,其中经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仍较高者(即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血小板活性抑制不足),血栓事件发生风险可能较高;反之(血小板活性抑制过多)则可能引发高出血风险。随着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学的改进,逐渐认识到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很大不同,呈连续、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图 1),由此提出抗血小板药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