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 建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时代生产力和人们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成熟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两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建筑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由都市建筑、宫殿建筑、佛教建筑等方面组成。就唐代宫殿建筑而言,大明宫、兴庆宫和华清宫最具代表性,有着鲜明且彼此不同的文化特征。 唐大明宫地处唐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前沿,地势高旷。从考古发掘可知:大明宫的平面北部呈梯形,南部呈东西长方形。宫城内除了三座正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外,另外还有门下盛中书盛翰林院、御史台、命妇院等近臣、机要官署建筑。同时唐玄宗还置“左右教坊于蓬莱宫侧”。宫城以丹凤门至紫宸殿为中轴线,中轴线上建有三座主殿,在中轴线两侧建有对称的殿阁楼台。宫城的中部有太液池,太液池周围诸殿是皇帝后妃居住之地。而宫城东西又对称地辟有专门供皇族游赏的园林佳区———内苑。这种建筑组群方式,使大明宫有着明显的建筑分区———即皇帝办公议事的办公区,供皇族居住的居住区以及游乐区。办公区内的宫殿庄重典雅,居住区又沿太液池而建,而游乐区又以园林为主。这种既有区域的明确区分,又构成统一整体的布局,主从分明、左右对称的建筑组群方式,反映了盛唐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风采,更体现出我国唐代皇宫建筑以正殿为主而又突出皇宫园林特色的文化特征 。 唐大明宫在平面布局上有着显著特点:三座主殿,把用于皇帝会见外国使节,举行国家庆典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含元殿建在最前面,其后是日朝宣政殿和常朝紫宸殿,这种排列方式既符合实际需要又能体现封建等级观念;把举行国宴和游乐活动的主殿———麟德殿置于太液池西岸的高旷之地,距左银台门和翰林院仅 9 0 多米,这样,既便于参加饮宴的文武百官、皇族贵戚出入,又能突出皇族权威,同时也使饮宴的喧闹之声不影响办公和居祝由此可见大明宫在平面设计上,既体现出封闭性的“空间”艺术布局,也反映出统治者高高在上的统治思想。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也是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从构图布局分析,这座殿利用龙首原做殿基,突出了殿基的高大。阁基又高于殿基,犹如鼓风欲翔的两翼,加上上殿的坡道所谓龙尾道的设置,更增加了该殿的凌空感和宏大气势。整个含元殿建筑群面对一个开阔的广场,似巨鹰从天而降,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宫殿建筑所呈现出的壮丽、雄浑、大气的风格。此外,从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