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学会默读,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概括文章。2、概括三只猫的来历、性格、外貌、结局,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3、分析第三只猫被冤枉的过程,领悟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悔恨,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1、概括三只猫的来历、性格、外形、结局。2、分析作者在三只猫亡失后情感程度不同的原因。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认识我吗?首先来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市二中的语文老师,去年曾经在梁丰初中任教,我叫殷静婷,我的父母给我取名“静”和“婷”,“静”从“青”从“争”,“婷”字从“女”从“亭”,他们希望我能够秉持初心,并且希望我能像花朵一样亭亭玉立,然而,我却在女汉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初一(7)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老师粗劣的画技,猜一猜老师画的什么(画一只天猫)。上周星期天是什么节日?现如今,猫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不论是像“天猫”的名称的使用,还是把猫当做宠物,人与猫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郑振铎的猫,感受作者与猫之间的情谊。(一)、说一说“猫”过渡语: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一起来说一说“猫”,请同学们默读文章,默读全文,圈点勾画,边看边思考:文章中的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文章中的猫。生1:第一只猫是一只从隔壁家抱来的花白的猫,它很活泼,可没过多久,它就褪去了活力,最后病死。生2:第二只猫是母亲带回来的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它更有趣、更活泼,最终被过路人捉去而丢失。生3:第三只猫是一只被收养的流浪猫,它有花白的猫,不活泼,很忧郁,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师提问:同学们来看,这三只猫的结局是怎样的?生:死亡或失踪。(师板书“死亡和失踪”,并引导学生合并成一个词“亡失”。)师提问:对于三只猫的亡失,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感受?生齐说:第一只猫亡失后,作者感到一缕酸辛。(板书:一缕酸辛)生:第二只猫亡失后,作者感到怅然地、愤恨地。(板书:怅然、愤恨)生:第三只猫亡失后,作者感到十分难过,比前两只难过的多。(板书:难过的多)师提问:同学们来看三次亡失作者表达的感情完全相同吗?为什么第二次亡失后的伤心程度要比第一次深?(先探讨感情的层层递进,然后问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更伤心)生:因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人喜爱。师提问:(1)更活泼从哪里看出来的?(2)更喜爱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描写更加细致。“扑过来、扑过去。”有画面感。生:从“丢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提心吊胆”可以看出作者和家人把小猫当亲人看待。生:从一家人得知第二只猫亡失后焦急寻找和得知被人捉去后的愤怒可以看出家人对第二只猫的喜爱。师:人世间所有的感情都源于爱,伤心程度越深说明喜爱程度越深。那么同学们,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最伤心,那么是不是最喜欢第三只猫呢?生:不是!师:不喜欢第三只猫,为什么还最伤心呢?生:因为作者冤枉了他。(二)议一议“人”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文章17到29小节,小组讨论文章中写到有哪些人推动了这桩冤案的发生?生:我觉得妻子买来了芙蓉鸟,所以她有错。张妈提出了猫是被咬死了,她有错。“我”叫到“一定失猫”,说明他也认为猫是凶手。生:我觉得三妹推动了案件的发生,因为她指出了猫的方位。生:我觉得不一定是人的问题,那只黑猫有错,因为罪魁祸首是它。生:我觉得“李妈”有错,因为她说“猫,猫,又来吃鸟了。”一个“又”说明她知道真凶是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同学们提到的这些人物。首先看妻子:谁买来这对芙蓉鸟?直接判定猫会吃鸟,唯一的依据是什么?只是因为看了猫常常条在桌上,对鸟凝望着。妻子在一开始就误导了所有人。张妈:芙蓉鸟是用笼子挂在廊前的,猫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