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体会这段文字的构段方式,深入感受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用词准确、有条理地叙述。2.学习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字词的内涵。3.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试着当堂背诵。复习导入。4.尝试用课上学到的方法,有条理地、准确地描写出下雪或起雾的过程,进行迁移运用。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体会这段文字的构段方式,深入感受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用词准确、有条理地叙述。教学难点:尝试用课上学到的方法,有条理地、准确地描写出下雪或起雾的过程,进行迁移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雾凇》一课,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两部分内容吗?(出示课文1、3两个自然段)能背的就背,不能背的就看着屏幕一起读。2.上一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雾凇的形成过程,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它出来的呢。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弄清结构,分清层次。1.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先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再找一找,哪句话一下子就概括了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出示第二自然段。谁来告诉大家?划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1)找得真准,请你来读好它。我们一起读。(2)读这句话,你有没有读出,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1.严寒季节里,空气中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点拨小结:瞧,他抓住了三个关键词,一下子就找到了。抓住这三个关键词,能不能一下子就把这句话背出来呢?(指名背)(3)那么,下面的句子中,哪几句在写饱和的水汽?哪几句在写遇冷凝结?(PPT用括号标出,理好这小节的层次。)(4)这么一理,我们就能清楚地发现:第一句是概括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后面的第七句是具体写形成过程的。我们把这样概括写的句子叫做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投影:概括—具体)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中心句划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概括”两字。四年级的孩子要学会做笔记,及时记录下课堂上一些重要的东西。◆学习“饱和的水汽”(一)一读,找关键词1.雾凇的形成一般需要8-10个小时,但是课文却用几句话就清楚地写了出来。作者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先来学“饱和的水汽”这一部分。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层。同时出示要求:自由读,思考:哪些关键词写出了水汽的饱和?把它们圈画出来。(先圈好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2.学生读句子,圈关键词。教师巡视。3.交流。(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点红相关词语。)交流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说,一方面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预设:(1)涌:——看着“涌”,你想到了哪些“涌”的词语?(波涛汹涌、汹涌澎湃、波翻浪)——你头脑中想到了怎样的情景?(雾气像潮水一样一团一团的,涌向两岸,场面非常壮观。)小结:你们看,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涌”字,看似普通,经过这样一比较、一想像,被我们发现了这个词背后隐藏着的饱和的水汽。作者用词多精准呀!(板书:用词精准)(2)弥漫:(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说:我知道“弥漫”的意思是——读这个词,我想到了江面上——)——弥漫是什么意思?(布满,到处都是)——你能想象一下江面上弥漫着阵阵雾气,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把你的理解和想像放到句子中去读。评价:你这么一说,“弥漫”这个词就有了动感,它似乎还在不断地扩散开去,这就是作者用词准确的魅力!(如果学生一下子就说得比较具体,要表扬学生:这雾气本来是摸不着的,被你这么一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团团的雾气在我们眼前涌动着。)(3)笼罩:——你理解这个词吗?(广泛覆盖的意思。)——发挥你的想像,读着“笼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这个词语写出了雾气更浓了,就像是有一个……)想像真是个好办法,这么一想,词语的意思就更生动了。你抓住了词语表面的意思进行了想像,好办法!(4)淹没:(“淹没”是指完全地浸没在里面,程度更深了。)小结:抓住关键词体会是个好方法,让我们既感受到雾气的饱和,又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二)二读:齐读1.让我们一起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