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规划的三种思维模式区域产业规划是指导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各地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将面临以下三个新的挑战: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明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同时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在这样的要求下,地方政府除了要更加重视产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外,还需要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及时调整规划思路。二是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趋势不可避免。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前提下,提高质量效益、促进均衡协调、实现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必然会对地方编制和实施产业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在四万亿及随后的追加投放结束、经济增速适当放缓的条件下,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投资决策更加慎重,对项目的行业投向和区域性选择更加“挑剔”。从 2012 年后我们与多地政府和产业园区专业开发商的合作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种现象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认为,根据上述变化,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应该重新调整规划思路,建立以下三种思维模式,以确保产业规划能够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一、要建立以招商为导向的竞争性思维模式制定区域产业规划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无外乎两条道路,一是立足自身求发展,二是借助外力求发展。因此,区域产业规划除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外,还应该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紧密关联,从而对引入外部经济增量起到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经济总体增速放缓、企业投资决策慎重的条件下,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必须建立起竞争性的思维模式。但是这里提到的竞争性思维,并不是不讲形象的与周边地区抢资源、抢客商,而是要进一步明确区域的自身定位,重点是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和形象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形成一体化的体系,既有利于自身的对外宣传,也便于让外部投资者清晰地认识到区域的特点和适宜发展的产业方向。而这一点,是过往各地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欠缺的地方。例如,今年十月份和君咨询参加了某发达省份一个县的招商推介会。在会议上了解到,该县与省会城市隔黄河相望,距离省会机场、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