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现状-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高占成 辅助通气是最常使用的基本模式,正确使用的关键是预设好恰当的潮气量及触发灵敏度。 呼吸驱动力不足及不稳定的患者不应使用分钟指令通气模式是吗? A 是 B 不是 从20世纪20年代第一台负压通气机--铁肺问世至今,机械通气已走过70余年。它经历了从负压至正压、从不同步至同步、从简单机械至高度自动化及智能化的历程。这种变化是建立在电子及自动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呼吸生理的深入了解和临床实践总结的基础之上。随着通气技术的发展,呼吸衰竭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概述 1、定义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利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方式,达到维持、改善和纠正患者因诸多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重症呼吸衰竭(包括通气衰,竭氧合衰竭 ,v entilatory and ox y genation failu re)的一种治疗措施。通常以 PaCO2的异常增高作为标志性参数,引起通气衰竭可能的致病因素见表 1。 2、呼吸机治疗的目的 (1) 维持适当的通气量,使肺泡通气量满足机体的需要; (2) 改善肺气体交换功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纠正低氧血症及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等; (3) 减少呼吸肌作功,恢复呼吸肌疲劳,减轻呼吸窘迫,降低呼吸氧耗; (4) 改变压力容积关系:防止或逆转肺不张,改善肺的顺应性,防止肺的进一步损伤; (5) 肺内雾化吸入治疗; (6) 促进肺或气道的愈合; (7) 预防性机械通气用于休克等情况下的呼吸衰竭的预防性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呼吸机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1) 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 (2) 伴有肺大泡的呼吸衰竭; (3) 张力性气胸; (4) 心肌梗塞继发的呼吸衰竭。 4、近代机械通气技术及策略的发展和变化 (1) 气模式的发展:近年来通气模式增加了许多,诸如自动转换模式、压力释放通气模式(PRV)、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PRVCV)、容积保障压力支持通气模式(VAPSV)、以及成比率通气模式(PAV)等等。这些模式大多是计算机控制及传感技术发展结果,它为我们在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情况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合理的选择,也为呼吸衰竭成功治疗提供了更多希望。 (2) 肺保护性策略 ①小潮气量(5~8ml/kg),"容许性高碳酸血症"; ②"肺开放"原则,加用适当的 PEEP。 (3) 无创通气和负压通气再受重视:在自然状态下,人体的呼吸过程是通过负压呼吸实现的。 1929 年第一台呼吸机--"铁肺"也是模仿负压呼吸的原理而设计的,但此后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