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磨损:机件表面相接处并作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有微小颗粒分离出来形成磨屑,使表面材料逐渐流失、造成表面损伤的现象。 2、粘着:摩擦副实际表面上总存在局部凸起,当摩擦副双方接触时,即使施加较小载荷,在真实接触面上的局部应力就足以引起塑性变形。倘若接触面上洁净而未受到腐蚀,则局部塑性变形会使两个接触面的原子彼此十分接近而产生强烈粘着。(实际上就是原子间的键合作用) 3、磨屑:松散的尺寸与形状均不相同的碎屑???? 4、跑合:摩擦表面逐渐被磨平,实际接触面积增大,磨损速率迅速减小。 5、咬死:当接触压应力超过材料硬度H 的1/3时,粘着磨损量急剧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出现咬死现象。 6、犁皱:指表面材料沿硬粒子运动方向被横推而形成沟槽。 7、耐磨性:材料在一定摩擦条件下抵抗磨损的能力 8、冲蚀:流体或固体以松散的小颗粒按一定的速度和角度对材料表面进行冲击。 9、接触疲劳:机件两接触面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在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损伤,导致局部区域产生小片或小块状金属剥落而是材料流失的现象。 10、是比较三类磨粒磨损的异同,并讨论加工硬化对它们的影响? ⑴凿削式磨粒磨损:从表面上凿削下大颗粒金属,摩擦面有较深沟槽。韧性材料——连续屑,脆性材料——断屑。 ⑵高应力碾碎性磨粒磨损:磨粒与摩擦面接触处的最大压应力超过磨粒的破坏强度,磨粒不断被碾碎,使材料被拉伤,韧性金属产生塑性变形或疲劳,脆性金属则形成碎裂式剥落。 ⑶低应力擦伤性磨粒磨损:作用于磨粒上的应力不超过其破坏强度,摩擦表面仅产生轻微擦伤。 11、试述粘着磨损产生的条件、机理及其防止措施? 条件: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时发生的。 机理:摩擦副实际表面上总存在局部凸起,当摩擦副双方接触时,即使施加较小载荷,在真实接触面上的局部应力就足以引起塑性变形。倘若接触面上洁净而未受到腐蚀,则局部塑性变形会使两个接触面的原子彼此十分接近而产生强烈粘着。(实际上就是原子间的键合作用)随后在继续滑动时,粘着点被剪断并转移到一方金属表面,然后脱落下来便形成磨屑,一个粘着点剪断了,又在新的地方产生粘着,随后也被剪断、转移,如此粘着 à 剪断 à 转移à 再粘着循环不已,就构成了粘着磨损过程。 防止措施:(1)注意摩擦副配对材料的选择 (2)采用表面化学热处理改变材料表面状态 (3)控制摩擦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