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明清家具第一节中国家具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家具以木材制作为主,木质易腐损,很难长期保存,因此宋代以前的家具存世极少,现在传世的多为明清两代所作。从墓葬及出土实物来看,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1)史前至汉代人们以席地坐为起居方式,因此家具均属低矮型,至汉代达到其最高成就,形成了彩漆家具体系。(2)自魏晋至唐代这一时期传统的席地起居习俗逐渐被垂足高坐取代,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家具形体出现了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最后形成新式高足家具的完整组合。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3)宋元是我国家具史上承上启下的时期。这一时期垂足坐姿已普及到民间,高型家具得到普遍发展。宋代经济繁荣,达官贵人营造府邸和建造园林成风,促进了与之配套的家具业的繁荣兴旺,为明清家具进入艺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立国时间短暂,在家具品类和制作上主要沿袭宋代风格。(4)明代明代,中国古代家具进入了完备、成熟时期,形成了独特风格。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也比元代有了较大的进步。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兴盛国势之中,城市的园林和宅第建设,也随着兴旺起来。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现东南亚)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家具原材料,随着从此南洋诸国和中国来往密切,明中期以后,以花梨、紫檀等木材制作的家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的投入,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明代家具用材多为坚固耐久的硬木,所以遗留于今天的珍品,为数不少。(5)清代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明代以来传统的木作技术和丰富的木材资源,为清式家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代家具,从发展历史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初:继承了明代传统,家具风格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特点,可以称为继承明式的阶段。康熙末至嘉庆: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代历史上的兴盛期,也是清代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家具的造型、结构、品种、式样,都有不少的创新,生产技术也有所进步。清朝黄金时代的乾隆时期,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珍品。这些家具,材质优良,作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国势与民风。这些盛世家具风格,与前代截然不同,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道光以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连串的丧权辱国事件,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势衰微。随着外来影响日益扩大,外来家具的不断输入,中国传统家具的风格受到了冲击,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不良倾向。第二节明清代家具的一般特征明清家具的形体各有其特色。明式家具总体的风格简洁内敛,造型以线为主,素逸剔透,极少张扬。相对来说显得文气阴柔,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清代家具,以清中期为代表,造型上雄伟、浑厚,用料阔绰,装饰上富丽、豪华,表现出强悍与富贵的气派。第三节明清家具的主要种类及造型种类一、杌凳类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当于脚踏,后来才被用来作为坐具。最早见的凳子形象,是汉代墓室壁画上的腰鼓形圆凳和北魏敦煌壁画上的方凳。明代凳子式样多,造型优美。明代凳子分方凳、圆凳两大类。造型方面,主要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无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为多,而且多用直腿内翻马蹄、鼓腿或三弯腿。腿下端,多作内翻、外翻等处理。1.杌凳指无靠背的座具。杌凳的形式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的较少。2.坐墩造型近似木腔鼓的坐具。坐墩,因其墩面常覆盖一层丝织物,又名绣墩,也称鼓墩。明代坐墩以圆形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两端,雕一道弦纹,在弦纹的中间,又雕出一排鼓钉。坐墩的造型,有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状的亮洞的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座面的式样有海棠、梅花、瓜形、椭圆形等等不同形状。木制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贵重木材。冬天上面覆盖皮、毛织物,夏暑就用藤面,是精巧而富于装饰性的家具。3.交杌可以折叠的交足杌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