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 杆 并 购 的 资 金 来 源 :美国经验和中国实践、美国杠 杆 并 购 浪潮的 实践(一)杠 杆 并 购 的 实质所谓杠 杆 并 购 ,实质上是举债并 购 ,即通过财务杠 杆 加大负债比例,以较少的 股本投入融得数倍的 资 金 ,对企业进行并 购 重组,并 以并 购 重组企业的 未来 利润和现金 流偿还负债。简言之,杠 杆 并 购 就是借别人的 钱来 购 买目标公司,购 买的 目的 是以更高的 价格将其卖出,然后从中获利。杠 杆 并 购 与战略并 购 的 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一般不关心某种行业或特定产品和服务,更多关心公司价值,即以价值被低估的 公司为目标,并通过资 本市场发现和赚取被低估的 价值,而后者主要是长期持有某种特定行业的 产品或服务而不断实现最大化的 市场份额。因而,杠 杆 并 购 在美国市场上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掠夺和投机的 手段,受到非议。值得说明的 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借助杠 杆 来 完成战略并 购 的 案例,实现了杠 杆 并 购 和战略并 购 的 结合。(二)杠 杆 并 购 兴起的 历史背景美国并 购 潮始于1974年,标志性事件是国际镍公司成功并 购 ESB公司。1980年美国杠 杆 收购 的 累计交易额达到了17亿美元,1988年达到了1880亿美元,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和金 融工具的 创新共同促成了并 购 浪潮的 兴起:一是市场环境。20世纪70-80年代是美国利率管制逐渐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完成的 重要时期。银行失去了大部分低成本的 存款,向公司提供短期贷款的 利润空间也变小,因而开始发展并 购 贷款业务。同时,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放松管制的 《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授权联邦特许储蓄机构发放商业贷款,并 可以投资 公司债券。投资 银行为了应对盈利压力而逐步放弃作为被动顾问的 传统角色,开始主动招揽生意,其并 购 部门到1983年前后就成为主要的 利润中心。此外,投资 于长期限、固定利率的 抵押贷款债券、国债和公司债以及普通股的传统投资 表现欠佳,迫使投资 者开始寻找新的 投资 机会。二是税制和会计制度。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出台,允许公司采用加速折旧的 方法来 刺激经济增长,使得美国的 税制更加向杠 杆 收购 中的 负债部分倾斜。加速折旧的 会计处理制度提高了最近会计年度的 折旧费用支出,相应地减少会计利润,进而降低了以此为基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