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婚姻之我见(修改稿) 近来,有关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婚姻之事不断见诸报端,中国的网民反响强烈,国外的媒体也当作奇闻逸事来报道。看来,杨振宁先生的婚姻在网友中引起这么巨大的反响,意见是这样的迥异,言辞是这样的激烈,参与的人数之多,这在网上评价个人行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方面,的确是很少有过的。 其实,如何评价此事并不难。如果撇开名利对婚姻的影响(实际上,政治、经济与地位对婚姻的决定影响是绝对避免不了的,尽管一些人在有意或无意的美化所谓“纯真”的爱情),单从当今倡导重视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角度讲,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婚姻取向是不值得提倡的。从欧洲的文艺复兴经启蒙运动到现代社会,重视个人的幸福,注重人生的价值,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已汇成时代的大潮。这种人生幸福与个性的发展当然也应该包括男女之间的和谐的两性生活在内。我看到过一幅油画(印刷品) ,上面画的是一位白发苍苍,颤颤悠悠的老者与一位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举行婚礼的情景,旁边是一些看上去对这种有悖人情的婚姻显得不满与愤慨的人。就像我们今天许多对杨翁之恋同样愤愤不平的网民。也许在他们看来正是这种凭借金钱地位而导致老朽与青春的结合是多么的扭曲与扼杀人性,是多么的与人的伦理道德不协调。这幅画就叫作《不相称的婚姻》,我们中国的读者想必有许多人看过。在中国读者看来,这幅画最能鲜明地表现资本主义制度里金钱与权势是怎样造成人性的扭曲,造成人性的变形与异化,其批判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讲授美术的老师和宣传资本主义“腐朽”与 “没落”的学者们大概没有忘记这幅画吧?怎么现在也是一些教授学者们却大谈起相差悬殊的杨翁婚姻的“美好”与“纯洁”来了?难道社会主义的“不相称的婚姻”就是“美好”的?即使在婚姻遭到扭曲的古代封建社会,对老夫娶少妻的不合理的现象人们也是多有非议的。一首诗里是这样讥讽道: “二八佳人耄耋郎,萧萧白发对红妆。杖藜扶入销金帐,一树梨花压海棠。 ” 然而我们今天却有人对这种有悖自然与人伦的行为大唱赞歌,而且附和者也如过江之鲫,仿佛只有坦然面对老夫少妻,见怪不怪,我们才跟上了时代潮流,才是真正步入了和谐与宽容的现代社会。我简直真要怀疑,我们究竟是生活在什么时代!我想,也许将这与杨翁婚姻类比不太恰当,但翁女士与杨先生的结合,在个人幸福方面要做出牺牲,要承担与《不相称的婚姻》同样的舆论压力,也是无可置疑的。这方面,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