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我国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中小学校应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将二者更好地结合。 育人目标 指向学生未来发展 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方向和路径。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贯穿着学校的课程、教学、课堂、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旨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育人导向上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选择。针对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应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重新定位学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帮助学生生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课程结构 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研制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做好小初高学段的学科素养衔接与贯通。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自主、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形成能力;教育学生努力做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做有全球化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供给 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核心素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特质。学校课程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力争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长远目标。统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