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案例2 中国V CD 行业的演变史 在中国的企业发展和行业演进史中,从未有过像 V CD 行业这样,在短时期内爆发如此频繁而壮阔的商战,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亢奋与刺激,残酷而血腥。 1994 年:美国技术变为中国制造 1992 年 4 月,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姜万勐,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广播电视展,在一间极小的展台前偶遇美籍华人孙燕生。孙展示的数字压缩芯片便是 V CD 的心脏,可把电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从此,姜万勐被这块小小的芯片套牢,终日冥思苦想。回国后的一天,他说:“如果我们把信号压缩在 CD 盘上,做成播放机,这种芯片将造就一个非常大的产业,但风险也极大。” 1993 年元旦,在梅地亚中心召开了机电部和广电部的秘密论证会,姜万勐模拟试验,作了计算机解压卡把故事片压入硬盘放映,而此前,硬盘内不可能放出活动画面。在场专家异常兴奋,断言这是计算机多媒体在家电领域的革命,同时指出,该产业离不开软件市场的支持。 会后,万燕公司火速成立。在热衷取洋名的时代,姜万勐偏用了个土名,取自己的“万”字与孙燕生的“燕”字,寓意为“家电领域春天的到来”。不久,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确认了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提出的 MPEG-1 标准。随后,四大家电公司飞利浦、索尼、松下、JV C 联合制定出1.0 版 V CD 盘片标准。1993 年 8 月 25 日,1.1 版新标准出台。9 月 7 日,万燕 V CD 新版样机在国际广播电视展览会上展出,引得日本人绕着中国展台团团转,绺着线路搜索,反复按开关键,察看是否是个骗局。 1994 年元旦,万燕 V CD 样机及配套生产的几张卡拉 OK 光盘在北京 10 大市场轮回演示,围观场面颇为壮观。惊喜之余人们质疑:去哪儿买光盘?为什么没有日本 V CD?这是不是国际标准?1994 年 4 月,世界第一台 V CD 商品机下了生产线。JV C、索尼、松下、先锋、高士达等各大公司都从北京买走了万燕V CD 和当时仅出的8 种盘(其中 1 种只有在万燕V CD 上才能读盘)。最先闻风而动的 JV C 购机时坦率地说:“我们知道中国人在做V CD,但没想到已经做出来了。很惭愧,我们的 V CD 6 个月后才能出来。”而后四大公司联合发来传真,认 2/15 定万燕VCD兼容性极强,并反对制造加密光盘。市场调查公司为万燕测定的VCD可接受价位是3995 元,光盘为60 元。而万燕为研发第一代VCD 已投资300 万美元,每台仅物料成本便达27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