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第三节 电荷教案 3 北师大版教学目的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互相作用; 2、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理解原子构造,认识元电荷。 教材分析本节学习: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本节内容是电学中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背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措施参与式教学:一是做好试验,采用学生试验,教师演示的措施。突出物理科学以试验为基础的特点。二是设疑问、启发、诱导,以学生为主体。三是重视渗透物理科学措施。四是运用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措施,通过观看视频理解知识点。完毕本节内容需要有生活经验,同步还要注意观测生活中有关电学的知识。本节的教学规定以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引入,通过小试验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重现,学生积极参与,在试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措施,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木梳梳头,头发飘起”,“用手捋塑料绳,绳的下端分开”多媒体展示课题二、进入新课学生试验 1:根据表格规定,进行试验,并完毕表格。试验次数直接靠近纸屑的物体能不能吸引纸屑摩擦后靠近纸屑的物体能不能吸引纸屑1塑料尺或塑料笔塑料尺或塑料笔与头发摩擦2玻璃棒丝绸摩擦玻璃棒3橡胶棒毛皮摩擦橡胶棒总结得出:问题卡中知识点 1 和知识点 2。讨论: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学生思考:2、电荷之间是吸引还是排斥呢?(看视频,填表格)发现:把现象填入“问题卡”表格二中。表二:电荷之间是吸引还是排斥呢?试验次数带电体(甲)带电体(乙)“吸引”或“排斥”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小结:(1)第 3 次试验现象与前两次 不一样 ,这阐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不一样 。(“相似”或“不一样”)。(2)由试验 1 或 2 可以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由试验 3 得出: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 思考: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呢?教师讲授,师生总结:(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2)为了研究以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