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阐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抵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状况下,v 固>v 液>v 气,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合 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0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假如回声抵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辨别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导致回声抵达人耳比原声晚,局限性 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某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措施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一样,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一样。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下。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一样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试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 Hz。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本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重要措施是:减小声音的发散。4.音色:由物体自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可以辨别乐器或辨别人。5.辨别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根据不一样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现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