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骨骼肌)细胞受损、溶解,从而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肌细胞内容物(包括钾、磷酸盐、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和尿酸)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并可致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病因: 1. 创伤性因素 2. 肌肉疲劳 3. 肌肉长时间受压 4. 肌肉缺血或缺氧 5. 感染 6. 药物和毒物 7. 内科系统疾病 8. 遗传性疾病 详细: (一)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习惯上将非外伤因素引发的RM称为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NRM),使之有别于挤压伤综合症。各种常见的危险因素如下。 (1)酗酒:根据文献报道,大约 20% RM的发生与饮酒有关。目前认为乙醇本身对肌肉有间接损害作用,在饥饿、低血钾等状态下更易造成能量合成障碍;同时由于醉酒后长时间昏睡造成肌肉的直接压迫,导致肌肉缺血、水肿、筋模腔压力升高,肌肉坏死溶解。 (2)药物和毒性物质:羟甲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等)、环孢素 A、依曲康唑、乙琥红霉素、秋水仙碱、叠氮胸苷、皮质激素等药物均对横纹肌有直接损害作用;酒精、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可卡因、安非他命、麦角酰二乙胺[抗精神失常药]、麦角酸二乙酰胺等药物对横纹肌有间接损害作用。NRM中 80%以上的病例系药物引起,多见于药物滥用者;特别是长期饮酒者应慎用能引起RM的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引起RM的发病率为 0.1%~0.2%,但近年有报道高达 0.5%~1%。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8例均是治疗剂量时发生,出现时间是用药后 36小时至 24个月不等,大部分发生于 3个月之后,如同时服用环孢素、烟酸衍生物、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影响细胞色素 P450酶系的药物时更易发生。 (3)劳累性RM:剧烈运动如马拉松比赛、军队 5公里武装越野跑等都可能引起 RM,尤其是以前未经训练的人突然的过量运动。着厚重的运动装备或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训练造成的散热障碍,会增加横纹肌溶解的危险度。镰状细胞贫血病人运动过度也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 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病因 病因分类 病因 酒精、药物、毒性物质 1.直接肌红蛋白毒力作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环孢素 A(山地明<免疫抑制剂>);依曲康唑(斯皮仁诺<抗真菌药>);乙琥红霉素;秋水仙碱;叠氮胸苷;皮质激素 2.间接肌肉损伤:酒精;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可卡因;安非他命;麦角酰二乙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