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1 前言 所谓武德,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它是习武者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成文的、不成文的规范准则,它是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武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它的精神体现在习武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武术流派,它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武德精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武德精神是历代习武之人在实际行为中总结出来的,它广泛吸收了我国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思想对习武之人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信”、“勇”等思想在武德中被体现的淋淋尽致,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武德精神也一样,由于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武德中有很多不合科学的、迷信色彩浓重的思想,这些都是应该摒弃 的。在社 会 主 义和谐 社 会 的新 时期,我们要 充 分 发挥 武德精神的育人功能 ,提 高 全 民 道 德素 质 和文化修 养 ,武德精神的和谐 社 会 中表 现为:( 1 ) 人与自 然 和谐 相 处 ,遵 循 自 然 规律 ,走 可持 续发展之路 ;( 2 )人与社 会 和谐 相 处 ,遵 纪 守 法 ,终 于国家民 族 利 益 ,树 立 集 体主 义荣 辱 观 ;( 3 ) 人与人和谐 相 处 ,乐 于助 人,尊 师 重道 ,团 结互 助 ;(4 )人自身的和谐,艰苦奋斗,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 武德的内涵 2 .1 .1 武德中的“仁” 中国武术历来不尚力而尚德、不重攻而重守,“武”的最初造字本意是止戈为武,习武之人要具备仁心、仁德,用武之道最根本目的是将对手降服,不伤及要害、不取人性命,很多的武术比赛都规定点到为止,这些都体现出武德文化中的仁思想。如历代习武之人主张比武时八不打:太阳穴不打;对口锁心不打;中心两闭不打;两肋太极不打;两肾对心不打;两耳弱风不打;海底撩阴不打:尾闾丰府不打。这些明确规定不能打的部位都直接关乎人的性命,体现出武德中的仁爱思想。这种仁爱思想也体现在收徒授艺中,收徒授艺、传扬衣钵是习武者所看重的人生大事,历朝历代武术大师们对学徒都十分严格和苛刻,除了看重一个人对武术的悟性以及自身的筋骨条件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看重人品和德行。很多门派都明确规定什么样的人该收,什么样的人不该收,如:六合拳明确规定四种人不可传:一不传忤逆不孝之人;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