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德育为先,知识为主,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在生物课教学中,注重发现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在传授知识、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进德育教育。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几句口号,套用几句华丽的、时髦的辞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而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备的民族素质。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的影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试验和推广成果;遗传学家李振声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在人类食品和药品生产、疾病诊断与治疗、农牧业生产等诸方面的辉煌成果,这些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能更好地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和理想意识。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七年级《生物》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在介绍了种子萌发的有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种子萌发既需要环境条件还需要内部的自身条件?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二、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