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一、5·12 汶川地震起因和特点 (一)、5·12 汶川地震的起因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约 5000 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俯冲到后者的下面,造成青藏高原隆升,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成为地震密集带。最近三四百万年来,印度洋底的洋中脊扩张更趋明显,使地壳上部发生拉力与拆离,导致印度板块快速向北推挤,逼使青藏高原向东推挤华南板块(即长江以南、四川盆地以东广大区域,也称扬子板块),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在板块交接处形成较大的断裂带,这就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带,龙门山地块沿断裂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造成龙门山地块向西北走滑并推覆在成都平原地块之上,形成由逆冲断层1和推覆体构成的地质构造,地质学上称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该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带长约 400 公里,宽70 公里,在四川盆地的西缘形成了一系列高耸陡峭 的山系,且 在龙门山侧 凌 空突 起,悬 于较低 一侧 的成都平原之上。川西从 龙门山地震带到鲜 水 河地震带的强 烈 活 动正 是造成川西高山峡 谷 地貌 的主 因。在挤压四川盆地过 程 中,由于四川盆地所 在的华南活 动地块是一个 相 对 稳 定 的地块,受 到强 烈 阻 挡 ,使得应 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 累 ,由于 1断层又分为正断层、逆断层等。当岩体受到水平挤压破裂,上盘沿着断层面向下方移动的断层叫正断层;上盘沿着断层面向上移动的断层叫做逆断层。” 蓄积的应力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临界点时,以至于沿映秀-北川断裂突然发生错动,产生8.0 级强烈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分为三个断裂带,即灌县(都江堰)-江油断裂(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和汶川-茂县(后山断裂)及其相关褶皱之上,这次 8 级强震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之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汶川以及此次受灾较重的绵竹、北川等,呈带状分布在这个断裂带上,而北川处于该断裂带的正上方。 (二)、5·12 汶川地震的特点 第一、释放了巨大的能量。汶川地震能量辐射源跨度达600 公里,但主要能量释放发生在前80 秒,在这段时间内的地壳破裂长度约300公里,按平均破裂速度约3.1 公里/秒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根据四川省地震局 测 算 ,汶川地震的面 波 震级,即向公众 公布的震级为8.0 级,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