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二)过程与方法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二、目标解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掌握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同时,一方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缓解记忆乘法口诀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 6〜9 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1)出示教材第 46 页情境图: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问题不行?引出问题:4 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掌握了1〜5 的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 1〜5 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呼之欲出。(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探究解题方法(1)呈现问题情境: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 3 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 3 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 2 人,一共坐了多少人?)(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3)汇报交流:预设一:3X3+2=11提问:3X3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 2?预设二:3X4-1=11提问:3X4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 1?预设三:3+3+3+2=11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3.探究计算顺序(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